目錄

中能風場位置位於彰化外海,是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這座由中鋼公司與丹麥CIP共同開發的風場,不僅是台灣國產化比例最高的風場,更是首個提前完工的風場,展現了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的技術與執行力。
中能風場的關鍵數據
項目 | 數據 |
---|---|
位置 | 彰化外海 |
建置容量 | 300 MW |
風機數量 | 31 座 |
風機型號 | Vestas V174-9.5MW |
年發電量 | 逾11億度 |
年減碳潛力 | 55萬噸 |
供應家庭户數 | 近30萬户 |
中能風場的建設過程中,中能團隊與供應商Vestas、台船環海、Fred. Olsen Windcarrier等緊密合作,克服了嚴峻的海上條件,順利推進專案。風場的陸域變電站統包工程由東元電機承攬,進一步提升了本土供應鏈的參與度。
中能風場的成功商轉,不僅為台灣帶來潔淨綠電,也為離岸風電的國產化與本土銀行參與專案融資樹立了典範。這座風場的建設與營運,將為台灣的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。
中能風場位於何處?詳細位置解析
中能風場位於何處?詳細位置解析是許多關注再生能源發展的人士所關心的問題。中能風場是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動的離岸風電項目之一,其位置對於瞭解台灣的能源佈局具有重要意義。
中能風場的地理位置
中能風場位於台灣海峽,具體位置如下表所示:
項目 | 詳細資訊 |
---|---|
經度 | 120°30′ E |
緯度 | 24°15′ N |
距離海岸線 | 約15公里 |
所在海域 | 台灣海峽 |
中能風場的環境條件
中能風場所在的海域具有以下環境特點:
- 風力資源豐富:台灣海峽的風力資源被認為是全球最優質的風場之一,年均風速可達每秒8公尺以上。
- 水深適中:中能風場的水深約在20至50公尺之間,適合安裝大型風力發電機組。
- 海洋生態:該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,因此在開發過程中需特別注意環境保護。
中能風場的開發進展
中能風場的開發進展如下:
- 規劃階段:已完成環境影響評估及海域使用規劃。
- 建設階段:預計將於2025年開始安裝風力發電機組。
- 運營階段:計劃於2026年正式投入運營,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.5億度。
中能風場的建設不僅有助於台灣實現能源轉型,也將為當地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。
中能風場為何選擇此位置建置?
中能風場為何選擇此位置建置?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多方面的因素,包括地理位置、風力資源、環境影響以及經濟效益等。以下將從這些角度進行分析,並以表格形式呈現相關數據。
地理位置
中能風場位於台灣海峽的特定區域,這裡的地理位置具有以下優勢:
- 風力資源豐富:台灣海峽是全球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,年平均風速高達7-8米/秒,非常適合風力發電。
- 交通便利:該區域靠近台灣本島,便於設備運輸和維護。
- 海域深度適中:海域深度在20-50米之間,適合固定式風機的安裝。
風力資源
以下是中能風場所在區域的風力資源數據:
項目 | 數據 |
---|---|
年平均風速 | 7.5米/秒 |
風能密度 | 400瓦/平方米 |
風向穩定性 | 高 |
環境影響
中能風場在選址時也充分考慮了環境影響:
- 生態保護:避開了重要的海洋生態保護區,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。
- 噪音控制:風機的噪音水平符合國際標準,對周邊居民影響小。
- 視覺影響:風機的佈局經過精心設計,盡量減少對景觀的影響。
經濟效益
中能風場的建設不僅具有環境效益,還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:
- 發電量: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.5億度,滿足約4萬户家庭的用電需求。
- 就業機會:建設和運營期間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,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。
- 能源安全:增加了台灣的能源自給率,提高了能源安全。
通過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中能風場選擇此位置建置是基於多方面的綜合考慮,旨在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贏。
中能風場如何選址?關鍵因素分析
在規劃中能風場時,選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。中能風場如何選址?關鍵因素分析包括多個方面,例如風力資源、地理環境、生態影響以及經濟效益等。以下將詳細探討這些關鍵因素。
關鍵因素分析
因素 | 描述 |
---|---|
風力資源 | 選址地區的風速、風向穩定性及風能密度是決定風場效益的核心指標。 |
地理環境 | 地形、地貌、地質條件及與電網的距離會影響風機的安裝與運維成本。 |
生態影響 | 需評估風場對當地生態系統、鳥類遷徙路線及海洋生物的潛在影響。 |
經濟效益 | 包括建設成本、運營維護費用、電價補貼政策及長期收益預期。 |
社會接受度 | 當地社區的支持程度、土地徵用問題及文化遺產保護等因素也需納入考慮。 |
風力資源
風力資源是風場選址的首要考慮因素。通常,風速越高、風向越穩定的地區,風能發電效率越高。因此,選址前需進行長期的風力數據監測,以確保風場的經濟可行性。
地理環境
地理環境對風場的建設與運營有直接影響。例如,平坦的地形有利於風機的安裝,而複雜的地形可能增加施工難度。此外,選址地區與電網的距離也會影響電力輸送成本。
生態影響
風場的建設可能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影響,特別是對鳥類和海洋生物。因此,選址時需進行詳細的生態評估,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,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。
經濟效益
經濟效益是風場選址的另一重要因素。建設成本、運營維護費用及電價補貼政策都會影響風場的長期收益。因此,選址時需綜合考慮這些經濟因素,以確保風場的可持續發展。
社會接受度
社會接受度也是風場選址不可忽視的因素。當地社區的支持程度、土地徵用問題及文化遺產保護等都會影響風場的建設與運營。因此,選址時需與當地社區進行充分溝通,以獲得他們的支持與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