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台灣古名其實超多種的,從古早時代開始就有不同稱呼,每個名字背後都有它的故事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些有趣的歷史,讓你知道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曾經被叫過什麼名字,保證讓你大開眼界!
最早在中國古代文獻裡,台灣被稱為「夷洲」或「流求」,這可是三國時代就有的稱呼喔!那時候的航海技術還沒那麼發達,對台灣的認識也很模糊,常常把台灣跟琉球搞混。到了明朝,開始出現「東番」這個名字,主要是指台灣西部的原住民聚落。後來荷蘭人來了,他們叫台灣「福爾摩沙」,這個名字大家應該比較熟悉,就是從葡萄牙語「Formosa」(美麗之島)來的,現在還常常被拿來當作台灣的代稱呢。
說到這裡,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,看看台灣在不同時期被叫過哪些名字:
時期 | 古名 | 由來 |
---|---|---|
三國時代 | 夷洲 | 中國古代文獻記載 |
隋唐時期 | 流求 | 與琉球群島名稱混淆 |
明朝 | 東番 | 指台灣西部原住民 |
荷蘭時期 | 福爾摩沙 | 葡萄牙語「美麗之島」之意 |
清朝 | 台灣府 | 正式設立行政區劃 |
除了這些官方名稱,民間對台灣的稱呼也很有趣。像是早期漢人移民會叫台灣「埋冤」,聽起來很可怕對吧?其實是因為當時渡海來台很危險,很多人死在路上,所以才會這樣叫。另外還有「大員」、「台員」這些稱呼,都是從台南安平一帶的原住民語言音譯過來的,後來慢慢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「台灣」。
日本人統治時期又給了台灣新的名字,像是「高砂國」、「大惠國」這些帶有日本風味的稱呼。不過最特別的是,那時候日本人也沿用「福爾摩沙」這個名字,甚至發行了「福爾摩沙」郵票,現在這些郵票都變成珍貴的收藏品了。每個時期的名字都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台灣的看法,也見證了這塊土地的歷史變遷。
台灣最早叫什麼名字?原來這些古名超有趣!這塊我們生活的寶島,其實在歷史上被叫過好多不同的稱呼,每個名字背後都有它的故事跟意義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你可能沒聽過的台灣古名,保證讓你長知識!
最早在中國古代的文獻裡,台灣被稱為「夷洲」,這個名字出現在三國時期的《臨海水土志》裡。當時的東吳還派將軍衛溫、諸葛直帶兵來過台灣呢!到了隋朝,台灣又被叫做「流求」,這個名字用了好久,連後來明朝的《順風相送》這本航海書都還這樣稱呼台灣。有趣的是,那時候的人對台灣的地理概念還很模糊,常常把台灣跟琉球搞混在一起。
到了明朝後期,台灣開始有了更多不同的稱呼。葡萄牙水手經過台灣海峽時,看到這座美麗的島嶼忍不住驚呼「Ilha Formosa」,意思是「美麗之島」,這就是「福爾摩沙」的由來。而漢人移民則習慣叫台灣「大員」、「台員」或是「埋冤」,這些都是從原住民語音譯過來的名字,後來才慢慢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「台灣」。
時期 | 古名 | 由來與意義 |
---|---|---|
三國 | 夷洲 | 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記載的稱呼 |
隋唐 | 流求 | 對東南海外島嶼的泛稱,常與琉球混淆 |
明朝 | 大員/台員 | 源自台南原住民西拉雅語「Tayouan」的音譯 |
16世紀 | 福爾摩沙 | 葡萄牙語「Ilha Formosa」(美麗之島) |
明末清初 | 東都/東寧 | 鄭成功時期對台灣的正式稱呼 |
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古名,台灣在歷史上還被叫過「高砂」、「東番」、「北港」等等。像是「高砂」就是日本古代對台灣的稱呼,而「東番」則是明朝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泛稱。這些名字的演變,其實反映了不同時期、不同民族對台灣的認識與互動,真的超級有意思的!下次跟朋友聊天的時候,不妨考考他們知不知道台灣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名字。
誰最早給台灣取名字?探索島嶼命名的歷史這個問題,其實牽涉到這座美麗島嶼幾百年來的文化交融。從原住民語、葡萄牙水手的驚嘆,到漢人移民的稱呼,每個名字背後都藏著一段獨特的故事,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挖寶這些有趣的歷史片段吧!
最早記錄中,台灣被稱為「大員」、「台員」或「大灣」,這些其實都是從台南安平一帶原住民西拉雅族的稱呼「Tayouan」音譯而來。後來荷蘭人來了,在他們的文獻裡就直接用「Tayovan」來稱呼這塊土地。有趣的是,當時的漢人移民也跟著用閩南語發音,慢慢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「台灣」啦!
不同時期對台灣的稱呼真的超多元的,這邊整理個簡單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:
時期 | 稱呼 | 來源 |
---|---|---|
原住民時期 | Tayouan | 西拉雅族語 |
荷蘭時期 | Formosa/Tayovan | 葡萄牙語/荷蘭文獻 |
明鄭時期 | 東都/東寧 | 鄭成功政權命名 |
清朝時期 | 台灣府 | 官方行政區劃名稱 |
葡萄牙航海者在16世紀經過台灣時,驚艷於島上美景而喊出「Ilha Formosa」(美麗之島),這個名字在西方世界流傳了好一陣子。不過在地人其實還是習慣用「大員」這種更貼近原住民發音的稱呼。到了鄭成功時代,又給台灣取了「東都」這個充滿政治意味的名字,後來他兒子鄭經改成「東寧」,這些都是台灣曾經擁有過的稱號呢!
清朝統治時期,官方文書開始固定使用「台灣」這個名稱,1684年設立「台灣府」,算是第一次在行政區劃上正式確認了這個名字。不過民間其實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叫法,像是老一輩的人有時候會說「寶島」或是「福爾摩沙」,這些都是充滿感情的別稱。現在我們雖然都習慣叫台灣,但知道這些名字的由來後,是不是覺得這座島嶼的歷史更有味道了呢?
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古名?背後故事大公開
大家有沒有發現,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超多古地名,像是「打狗」變高雄、「艋舺」變萬華,這些名字背後其實藏著超有趣的歷史故事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古名的由來,保證讓你對台灣的認識更深入~
台灣地名的演變跟這片土地的歷史息息相關。最早的原住民各族群就有自己的稱呼方式,像「台北」其實來自平埔族語的「大加蚋」。後來荷蘭人、西班牙人來殖民,又留下一些音譯地名。等到明鄭時期、清朝統治,漢人移民帶來了閩南語的命名習慣,很多地名就從原住民語音譯成漢字,或是直接用漢語描述地形特徵。
古地名 | 現今地名 | 由來說明 |
---|---|---|
大員 | 台南安平 | 源自平埔族語「Tayouan」,後來荷蘭人音譯為「Tayowan」 |
雞籠 | 基隆 | 因港灣形狀像雞籠而得名,清朝時改雅稱「基隆」 |
打狗 | 高雄 | 來自馬卡道族語「Takau」,日治時期改稱「高雄」 |
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人又對很多地名進行「雅化」或「日本化」。像是「打狗」改稱「高雄」(Takao),就是取日文發音相近但字義更優雅的漢字。有些地方則直接改用日式地名,像是「花蓮港」、「台東」這些名稱都是在這個時候確定的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又對部分日式地名進行調整,但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。
這些地名的變遷其實反映了台灣多元的文化背景,每個時期統治者的語言、文化都在地名上留下痕跡。下次當你聽到這些古地名時,不妨想想它們背後的故事,會發現台灣歷史真的超級豐富!而且很多老一輩的台灣人到現在還是習慣用古地名,像是「艋舺」比「萬華」更有味道對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