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朋友在問「外露梁建筑面积」到底要怎麼計算,其實這個問題在建築法規裡面有明確規定,但一般人真的很容易搞混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,順便整理一些實用的資訊給需要的人參考。
首先要知道的是,外露梁就是指那些沒有被牆面包覆、直接暴露在外的結構梁。根據最新的建築技術規則,這部分的面積計算方式跟一般結構體不太一樣。簡單來說,如果梁是外露的,那它的投影面積就要計入建築面積裡面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如果梁有被雨遮或其他構造物遮蓋,那就要看遮蓋範圍來決定要不要計算了。
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常見情況的對照表:
梁的類型 | 是否計入建築面積 | 備註說明 |
---|---|---|
完全外露梁 | 是 | 從梁底到地面垂直投影面積全計 |
部分被雨遮遮蓋 | 視遮蓋比例 | 通常超過1/2外露就要計算 |
完全被陽台遮蓋 | 否 | 但陽台本身要另計面積 |
裝飾性假梁 | 否 | 非結構體不計入 |
實際在申請建照的時候,建築師通常會幫你處理這些細節,但自己了解基本概念還是很重要的。特別是現在很多新建案為了造型美觀,會故意設計外露梁的結構,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面積計算的問題。另外要提醒的是,各縣市對於外露梁的認定標準可能有些微差異,建議還是要確認當地的解釋函令比較保險。
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,很多人會把外露梁跟雨遮搞混。其實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,雨遮是突出建築外牆的水平構造物,主要功能是遮雨;而外露梁是建築結構體的一部分。在法規上,雨遮的面積計算方式跟外露梁完全不同,這點一定要分清楚。最近就有幾個建案因為這個問題被要求補件,耽誤了不少時間。
如果你正在規劃自地自建,或是要買預售屋,建議可以請建商提供詳細的面積計算說明。特別是那些有特殊造型設計的建築,外露梁的部分到底怎麼算,會不會影響到實際使用面積,這些都要問清楚。畢竟在台灣,建築面積直接關係到房屋稅和登記面積,馬虎不得啊!
什麼是外露梁建築面積?3分鐘搞懂基本概念
最近在看房子或裝潢時,常聽到「外露梁建築面積」這個詞對吧?其實這跟我們實際能使用的空間大小息息相關。簡單來說,外露梁就是指那些沒被天花板包起來、直接裸露在室內的結構梁柱,而這些梁柱佔用的空間會被計入建築面積裡。這跟一般認知的「室內實際使用面積」不太一樣,買房或裝潢前一定要搞清楚差別!
先來看看外露梁建築面積的計算方式。建築師在畫設計圖時,會從外牆中心線開始計算整層樓的面積,包含所有梁柱結構。而我們平常說的「主建物面積」則是扣掉外牆厚度後的空間。重點來了:如果梁柱沒有被天花板包覆,這些外露部分的體積就會被算進主建物面積裡,等於變相減少了實際能用的空間。
項目 | 包含內容 | 是否計入主建物面積 |
---|---|---|
外露梁 | 未包覆天花板之結構梁 | 是 |
隱藏梁 | 有做天花板包覆之梁 | 否 |
外牆 | 建築物外圍結構體 | 部分計算 |
陽台 | 附屬空間 | 依地區法規不同 |
實際案例中,像台北很多老舊公寓為了挑高視覺效果,常常不做天花板直接讓梁露出來。這時候雖然看起來空間比較高,但那些橫在頭頂的大梁其實都算在你的權狀面積裡。有些建案為了讓數字好看,會刻意把梁做在外牆位置或減少外露梁數量,這樣主建物面積的數字就會比較漂亮。下次看屋時不妨抬頭看看天花板,數數有幾根外露梁,這些可都是花錢買卻不能用的空間啊!
說到裝潢時的處理方式,很多人會選擇做天花板把梁包起來。這樣雖然會犧牲一點高度,但能讓空間看起來更平整,而且這些被包覆的梁就不會計入使用面積了。不過要特別注意,有些建商會把「外露梁建築面積」和「實際使用面積」混為一談,建議看合約時一定要確認清楚計價基準是哪一種,才不會發生買30坪實際只能用25坪的窘境。
最近有朋友在買房時發現「為什麼外露梁要計入建築面積?法規這樣説」的疑問,其實這跟台灣的建築法規有關啦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看似複雜但其實很實際的規定,讓你在看房時更清楚這些細節是怎麼計算的。
根據《建築技術規則》的規定,建築面積的計算包含所有「構造體」的部分,而外露梁柱本來就是建築結構的一部分,當然要算進去啊!這不是建商在坑你,而是法規本來就明訂這些都要納入登記面積。簡單來說,只要是跟建築主體結構連在一起的東西,就算它凸出來或是外露,都算是建築面積的一部分。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建築物的安全性計算更準確,畢竟梁柱這些結構體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承重跟空間使用嘛。
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常見的建築面積計算方式對照表:
項目 | 是否計入建築面積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外露梁柱 | ✅ 是 | 屬建築主體結構部分 |
陽台 | ️ 部分計入 | 通常按1/2或1/3面積計算 |
雨遮 | ❌ 否 | 2018年後新制不計入 |
夾層 | ✅ 是 | 高度超過1.5公尺需全數計入 |
其實這個規定從建築師畫設計圖的時候就要考慮進去了,因為外露梁的位置跟大小都會影響到室內實際可用的坪數。有些老房子特別容易看到這種狀況,尤其是早期為了結構強化做的外露梁,現在新建案雖然會盡量把梁包在牆裡,但遇到特殊設計還是會有外露的情況。下次看屋時如果發現合約書上的面積跟你想的不太一樣,可以先看看是不是這些結構體被算進去囉!
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裝修時常遇到的問題——建築師教你如何計算外露梁的實際面積。很多人在裝潢時都會遇到外露梁柱的問題,要怎麼準確計算這些梁的面積才能做好預算規劃呢?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的公式和技巧,自己在家也能輕鬆算出來。
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外露梁的結構,一般來說梁會有三個主要面要計算:底面(也就是我們抬頭看到的那面)、兩個側面。如果是L型的轉角梁,還要多算一個轉角面。計算時記得要用實際測量的長度乘以寬度,單位通常是用公尺來計算比較方便後續報價。
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了幾種常見梁型的計算方式:
梁型種類 | 計算公式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單一直梁 | 長度 x (寬度+2x高度) | 寬度指底面寬 |
L型轉角梁 | 長度 x (寬度+高度+轉角寬度) | 轉角寬度要單獨測量 |
T型交叉梁 | (主梁面積)+(次梁面積)-重疊處 | 記得要扣除重疊部分避免重複計算 |
實際測量的時候建議用雷射測距儀會比較準確,沒有的話用一般的捲尺也可以,但要注意梁的邊緣可能不是完全垂直的,要多量幾個點取平均值。如果是斜頂或特殊造型的梁,就要把斜面拆解成幾個矩形分別計算再加總。測量時別忘了把粉刷層的厚度也考慮進去,一般水泥粉刷大概會增加2-3公分的厚度。
另外要提醒的是,有些裝潢公司會把梁的面積計算在油漆或包覆工程的報價裡,這時候就要確認他們是用哪種計算方式。有些是用投影面積(就是從下方看過去的面積),這種算法會比實際展開面積少很多,所以報價前一定要問清楚才不會被灌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