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關係圖|拜年稱呼不再叫錯 | 三秒看懂親戚關係圖表 | 台灣人必備家人稱呼攻略

最近在整理家族聚會的照片時,突然發現自己對一些遠房親戚的稱呼總是搞不清楚,這時候「家人關係圖」就派上用場啦!這種圖表不僅能幫我們釐清複雜的親屬關係,過年拜訪時更不用擔心叫錯稱呼鬧笑話。特別是現在少子化時代,很多年輕人都對「堂表兄弟」這種傳統分法很陌生,有張清楚的圖表對照真的方便很多。

先來分享個簡單的表格,把最常搞混的幾種關係整理出來:

你的角度 爸爸那邊的親戚 媽媽那邊的親戚 常見誤區
兄弟姊妹 堂哥/堂姐 表哥/表姐 很多人以為「堂」只用在男生
爸爸的兄弟 伯父/叔叔 姑丈 媽媽的兄弟要叫舅舅才對
媽媽的姊妹 姑姑 阿姨 香港人常把阿姨叫成「姨媽」

記得去年過年時,表妹帶男友回家,對方對著我媽喊「阿姨」結果被糾正要叫「伯母」,場面超尷尬的。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,因為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雙薪小家庭,親戚間往來沒以前頻繁,稱呼自然容易搞混。我後來就把這張表格存在手機裡,遇到不確定的情況就偷偷看一下。

製作家人關係圖其實也是個很有趣的親子活動。上個月我姪女的幼兒園作業就是要畫家族樹,小朋友邊畫邊問:「為什麼爸爸的媽媽叫阿嬤,媽媽的媽媽要叫外婆?」這種時候用圖像化的方式解釋,比單純用講的容易理解多了。我們還順便把全家福照片貼上去,變成很有紀念意義的家庭紀錄。

說到實用工具,現在有些APP可以直接輸入家族成員自動生成關係圖,連複雜的再婚家庭或養子女關係都能處理。不過我還是喜歡手繪的感覺,特別是過年回老家時,阿公會指著牆上的族譜跟孫輩們說古早故事,那種溫度是數位工具比不上的。最近在考慮把族譜數位化備份,畢竟傳統紙本容易受潮損壞,這也算是新時代的煩惱吧。

家人關係圖

家人關係圖怎麼畫?5步驟教你輕鬆搞定家族樹

最近是不是常被長輩問到「我們家到底有幾房親戚」?或是過年時總搞不清楚該叫表哥還是堂哥?別擔心,今天就用最簡單的方式教你畫出清楚又美觀的家人關係圖,讓家族聚會不再尷尬!

第一步:準備基本資料

畫家族樹前要先蒐集這些資訊,建議直接問家裡最愛聊天的長輩最有效率: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必備資料 範例 備註
直系血親姓名 祖父:王大明 至少要三代
出生年份 父親:1970年 幫助辨識同輩份親戚
婚姻關係 大姑姑嫁到張家 記得記錄離婚或再婚狀況
特殊稱謂 表叔=媽媽的表弟 台灣人常搞混堂/表區別

第二步:選擇適合的繪製工具

現在畫家族樹不用像以前那樣拿超大白紙,推薦這些好用的方式:
手繪愛好者:文具店買全開雲彩紙,用鉛筆先打草稿,記得留空間給未來新增成員
3C族:Canva或家族樹專用App,像「Family Tree Maker」可以直接匯出成手機桌布
懶人法:直接拿過年團圓照當底圖,用標籤貼紙註明關係,阿嬤看了最開心

第三步:從核心家庭開始畫

建議從自己這代開始往外擴展比較不會亂,記得這些小技巧:
1. 夫妻要用「=」連接,離婚可以加註(已離)
2. 同輩兄弟姐妹按年齡由左至右排列
3. 過世的親人可以用灰色框或天使圖示表示
4. 收養關係用虛線連接,避免尷尬

第四步:標註台灣特有親屬關係

台灣的親戚稱呼特別複雜,這些細節要注意:
– 堂vs表:爸爸那邊用「堂」、媽媽那邊用「表」
– 連襟vs妯娌:姊夫妹夫互稱連襟,嫂子弟媳互稱妯娌
– 台灣特有稱謂:「姑丈」是指姑姑的先生,「姨丈」是阿姨的先生

第五步:定期更新與分享

家族樹不是畫完就沒事了,建議:
– 每年過年檢查是否有新生兒或婚姻狀況變動
– 備份電子檔到雲端,避免紙本遺失
– 印出來裱框當傳家寶,孫輩會感謝你

過年團圓最怕叫錯親戚稱呼?拜年必備!台灣人常用親戚稱呼一圖看懂!每年春節返鄉總會遇到一些平常很少見面的親戚,明明很眼熟卻突然忘記該怎麼稱呼,場面超尷尬。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台灣人最常用的親戚稱呼表,讓你拜年不卡關,紅包拿得順順利利~

台灣的親戚稱呼其實很有規律,主要分成爸爸和媽媽兩邊的親屬。記得小時候阿嬤總說「見人就要會叫」,但現在年輕人真的很容易搞混。像是「姑丈」和「姨丈」到底差在哪?「堂哥」和「表哥」怎麼分?這張表一次幫你搞定!

親屬關係 稱呼 備註
爸爸的哥哥 伯父 年紀最大叫「大伯」
爸爸的弟弟 叔叔 最小叫「小叔」
媽媽的兄弟 舅舅 通常加排行「大舅」
爸爸的姐妹 姑姑 婚後叫「姑媽」
媽媽的姐妹 阿姨 年輕的可以叫「小阿姨」
兄弟的兒子 姪子 女生叫「姪女」
姐妹的兒子 外甥 女生叫「外甥女」
爸爸的表兄弟 表叔/表伯 看年紀決定
媽媽的表姐妹 表姨 年輕的叫「表阿姨」

特別要注意的是,台灣南部和北部稱呼有些微差異。像南部人習慣叫「阿伯」、「阿叔」,北部則多用「伯父」、「叔叔」。還有現在很多家庭會直接用「英文名字+稱謂」,像是「John叔叔」、「Amy阿姨」,這樣記起來更簡單。過年期間遇到不熟的親戚,記得先觀察其他家人怎麼叫,跟著喊準沒錯啦!

家人關係圖

為何需要家人關係圖?3個你沒想到的實用場合

最近幫阿公整理族譜時突然發現,原來畫張家人關係圖超級實用!不只是過年拜拜時搞清楚要叫「姑婆」還是「姨婆」那麼簡單,連辦繼承或申請補助都能省下超多麻煩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連我自己都意外好用的情境,保證讓你驚呼「原來這時候用得到!」

1. 醫療緊急時刻超重要
上次朋友阿嬤送急診,醫護人員問家族病史時全家當場傻住。如果有張關係圖標註誰有糖尿病、高血壓,甚至血型資訊(像下表),就不用在那邊「我記得二舅好像…?」

稱謂 姓名 重大病史 血型
父親 王大明 高血壓 A型
姑姑 王美玲 第二型糖尿病 O型

2. 財產繼承不頭痛
台灣人最怕親戚為了遺產吵架,尤其當長輩突然離世沒留遺囑時。有張關係圖連「同父異母兄弟」或「收養的堂姐」都能一目了然,律師要查繼承順位也不用從頭問起,光是省下的諮詢費就值得你花半小時畫這張圖!

3. 小孩學校作業神救援
現在小學社會課常要交「家族樹」作業,與其臨時打電話問阿姨「妳老公的弟弟我要叫什麼」,不如平時就維護好電子版關係圖。更棒的是還能加上老照片和故事,像我把阿祖當年開雜貨店的故事放上去,老師直接給孩子加分還說要當範本!

其實現代人家庭型態越來越複雜,再婚、收養或跨國婚姻都很常見。與其等到需要時才來拚湊記憶,不如趁連假回家隨手紀錄,用手機app或雲端文件都能隨時更新,連遠房表姪女生小孩都能立刻補上去呢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