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地名故事大公開 | 你家鄉名字怎麼來的? | 這些地名背後超有趣

最近在整理家鄉的文史資料,發現「地名由來查詢」真的是件很有趣的事情。台灣各地的地名背後都藏著許多故事,有些是原住民語的音譯,有些跟地理環境有關,還有些是反映當年的歷史事件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地名的有趣來源,順便整理成表格方便查閱。

說到台北的「大稻埕」,這個名字的由來其實跟當年的曬穀場有關。清朝時期這裡是重要的稻米集散地,農民會把稻穀攤在埕(廣場)上曬乾,所以就叫「大稻埕」了。而台南的「安平」則是因為鄭成功思念故鄉福建泉州安平鎮而命名,這種把家鄉名字帶來新天地的做法,在台灣早期移民中很常見。

台灣有些地名是從原住民語言音譯過來的,像是「艋舺」就是平埔族語「Moungar」的音譯,意思是獨木舟聚集的地方。而「基隆」的舊名「雞籠」也是來自凱達格蘭族語「Ketagalan」的簡稱,後來才改為比較文雅的「基隆」。

地名 由來類型 說明
大稻埕 產業活動 因曬稻穀的廣場得名
安平 移民紀念 鄭成功取自福建故鄉名
艋舺 原住民語 平埔族語「獨木舟」之意
基隆 原住民語演變 從「雞籠」雅化而來

想要查詢更多台灣地名的由來,可以參考各地的鄉土誌或是文史工作室的資料。像是我最近在查「板橋」這個地名,發現它最早是因為在清朝時期,這裡有座木板橋跨越湳仔溪,方便商旅往來,久而久之就被稱為「板橋」了。這種從日常生活產生的地名,特別能感受到先民生活的痕跡。

有些地名的演變過程也很有意思。像是「高雄」原本叫做「打狗」,是從原住民語「Takau」音譯而來,日治時期才改稱「高雄」。而「台中」這個名字則是清朝時期為了區分台灣北部和南部,在「台灣之中」設立的行政區,所以直接叫做「台中」。這些地名的變化,其實都反映了台灣歷史的發展軌跡。

地名由來查詢


台灣人最常問:這些地名到底是怎麼來的?每次聽到朋友這樣問,我都會忍不住想分享一些有趣的在地小故事。其實台灣很多地名都藏著先民的生活智慧或自然環境的特色,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大家熟悉卻可能不知道由來的地名吧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說到「艋舺」,現在年輕人都知道是台北萬華的舊稱,但你知道它其實是平埔族語「獨木舟」的意思嗎?早期這裡是凱達格蘭族聚集地,因為淡水河畔常有小船停靠,就用「Bangka」稱呼,後來漢人音譯成「艋舺」。還有台南的「安平」,原本叫「大員」,是荷蘭時期「Tayouan」的轉音,後來鄭成功改稱「安平」紀念家鄉福建安平鎮,這些轉變都超有故事的啦!

地名 由來故事
九份 早期只有九戶人家,下山採買物資都分九份,礦業興盛後成為地名
打狗 高雄舊稱,源自馬卡道族語「Takau」(竹林),日本人覺得不雅才改稱「高雄」
板橋 清朝時在湳仔溪上架木板橋方便通行,居民直接叫「枋橋」,後來演變成板橋

桃園的「中壢」也很有意思,客家人稱盆地為「壢」,因為位置在竹塹(新竹)和淡水之間,所以叫「中壢」。而「汐止」舊名「水返腳」,是因為基隆河漲潮時海水會倒灌到這裡才回頭。這些地名就像時光膠囊,保存著不同族群開墾的記憶,下次經過這些地方時,不妨多留意它們背後的小秘密喔!

為什麼台北要叫台北?在地人告訴你真相

每次跟外地朋友介紹台北,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:「台北」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啊?其實這個地名背後藏著台灣開發史的小秘密呢!讓我這個在地人來跟大家聊聊,台北這個名字的由來可不是隨便取的喔。

說到台北的命名,要回溯到清朝時期。當時漢人移民從福建、廣東渡海來台開墾,最早開發的是台南地區,後來才慢慢往北拓展。當人們來到台灣北部這塊盆地時,因為位置在整個島的「北部」,相對於已經開發的「台南」地區,自然就把這裡叫做「台北」啦!這種命名方式在台灣很常見,像是「台東」、「台西」也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
不過有趣的是,台北這個地名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變遷。清朝時期這裡屬於「淡水廳」管轄,直到1875年才正式設立「台北府」,這也是「台北」第一次成為官方名稱。日治時期雖然改稱「台北州」,但台北這個名字已經深植人心,戰後也就繼續沿用下來了。


這邊幫大家整理一下台北地名的演變過程:

時期 名稱 備註
清朝前期 淡水廳 台北盆地屬淡水廳管轄
1875年 台北府 正式設立台北府,名稱確立
日治時期 台北州 行政區劃調整
1945年後 台北市 延用至今

現在我們說的台北,通常是指台北市這個直轄市。但老一輩的台北人還是會把整個台北盆地都叫做「台北」,這也反映了地名隨時間演變的有趣現象。下次聽到有人說「我住台北」,可能他其實住在板橋或中和呢!這種廣義的台北概念,也是在地人才懂的默契啦。

地名由來查詢

台南這座古城處處藏著有趣的地名故事,這些「台南地名背後的故事,老一輩都知道」的典故,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了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在地人才懂的冷知識,保證讓你下次逛台南時更有感覺!

說到「赤崁樓」這個觀光客必去景點,其實早期平埔族稱這裡叫「普羅民遮」,是「竹林」的意思。後來荷蘭人在這建城堡,因為用紅磚砌成,閩南人就叫它「紅毛樓」。清朝時期改稱「赤崁」,到日治時代才變成現在的名字。這名字演變就像在讀台南的歷史課本一樣精彩!

再來看幾個有趣的地名由來:

現今地名 舊名/俗稱 典故
安平古堡 熱蘭遮城 荷蘭人建的城堡,閩南人叫「王城」
大天后宮 寧靖王府 明鄭時期寧靖王的府邸改建
水仙宮 水仙王宮 早年碼頭工人拜的水神

「五條港」這個區域也超有意思!清朝時台南運河還沒開通,這邊真的是五條港道組成的重要商業區。現在雖然都填平變成馬路了,但老一輩還是習慣用「南勢街」、「佛頭港」這些古早地名。走在這些街道上,彷彿還能聽到當年商船靠岸、碼頭工人吆喝的聲音呢。

另外像「鴨母寮」這個菜市場,名字來源超可愛。據說以前這邊真的有很多人養鴨子,晚上鴨群回籠時整個區域都是「嘎嘎嘎」的叫聲。雖然現在看不到鴨群了,但市場裡那些傳承三代的小吃攤,還是保留著濃濃的古早味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