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氣越來越熱,大家有沒有發現家裡的地板特別容易出現「地干」的情況啊?就是那種地板表面乾到出現白色粉末,甚至會龜裂的現象。這種情況在台灣特別常見,尤其是住在公寓或大樓的朋友,因為通風不良加上冷氣一直開,地板的水分都被抽乾了。
說到地干,其實跟我們平常的打掃習慣也有關係。很多人喜歡用拖把把地板拖得乾乾淨淨,但其實這樣反而會讓地板失去該有的水分。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,讓大家看看不同材質的地板該怎麼保養才不會地干:
地板材質 | 清潔頻率 | 保濕方法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
磁磚 | 每天1次 | 拖地後噴水蠟 | 避免用過熱的水 |
木地板 | 2-3天1次 | 使用專用精油 | 不能太濕會發霉 |
塑膠地板 | 每週2次 | 抹布微濕擦拭 | 不能用化學清潔劑 |
其實現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地板保養的資訊,就像我們在Pinterest上搜尋居家整理一樣,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一堆實用的圖片教學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有些國外的保養方法可能不適合台灣潮濕又炎熱的氣候,像那種建議用醋水清潔的方法,在台灣可能反而會讓地板更容易發霉。
我發現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問:「為什麼我家的地板才用沒幾年就開始脫皮?」這通常就是地干造成的。特別是住在高樓層的朋友,因為日照強加上空氣乾燥,地板的水分流失得特別快。建議可以在室內放盆水,或是種些植物來調節濕度,這樣對地板和我們的呼吸道都好。
說到搜尋地板保養的方法,現在真的很方便。不管是用手機拍照上傳到Google以圖搜圖找類似案例,還是直接到Pinterest Brasil看最新的居家趨勢,都能找到很多靈感。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來調整,畢竟每種地板材質和每個家庭的環境都不太一樣。
什麼是地幹?台灣人必知的傳統工法解析,這可是老一輩師傅們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啊!簡單來說,地幹就是台灣早期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地基處理工法,特別適合我們這種多地震、潮濕的環境。以前沒有現在這麼多高科技建材,師傅們就用最樸實的方法,把房子蓋得又穩又耐用,這種工法在鄉下老宅或廟宇都還看得到呢!
地幹工法最特別的就是它完全就地取材,用鵝卵石、紅土、石灰這些天然材料來做地基。老師傅會先把地面夯實,然後一層一層交替鋪上不同材料,就像做千層蛋糕一樣。這樣做出來的地基不僅排水性好,遇到地震時還能有緩衝作用。現在很多古蹟修復都還會特地找回懂這門技術的老師傅來做,因為現代工法反而模仿不出那種獨特的韌性。
地幹工法材料 | 功能說明 | 現代替代材料 |
---|---|---|
鵝卵石 | 基礎排水層 | 碎石級配 |
紅土 | 黏結填充料 | 水泥砂漿 |
石灰 | 防潮抗菌 | 防水塗料 |
竹片 | 加強結構 | 鋼筋 |
說到實際施工,地幹可不是隨便鋪鋪就好。老師傅會先看地勢高低,決定要用幾層材料。靠近河邊或低窪處要鋪更厚的鵝卵石層,紅土和石灰的比例也要隨季節調整。夏天施工時石灰要加多一點防蟲,雨季來臨前則要加強排水層。這些細節都是靠老師傅幾十年的經驗累積,現在年輕一輩會的人越來越少,真的很可惜。
在台南、鹿港這些老城區,仔細觀察老房子的牆角,還能看到地幹工法的痕跡。有些百年老宅經歷過無數次地震依然屹立不搖,秘密就在這不起眼的地基裡。現在有些文青咖啡廳為了復古風味,也會故意露出部分地幹結構當裝飾,但真正懂門道的人一看就知道,現代模仿的工法跟傳統做法還是有差啦!
最近很多朋友在問「地幹施工最佳時機?避開雨季的關鍵月份」這個問題,畢竟台灣的天氣變化大,選錯時間施工真的會讓人頭痛到不行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經驗談,讓你的工程可以順利進行不卡關。
首先要知道台灣的雨季主要分兩個時段,北部和南部還不太一樣。北部的雨季比較長,從2月就開始飄雨,一直延續到5月;而南部則是5月到9月這段期間最容易遇到午後雷陣雨。所以如果你是做戶外工程,真的要特別注意這些時間點,不然水泥還沒乾就碰到下雨,整個工程進度都會被打亂。
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出各地區比較適合施工的月份:
地區 | 建議施工月份 | 需避開雨季 |
---|---|---|
北部 | 6月-9月、11月-1月 | 2月-5月 |
中部 | 10月-隔年4月 | 5月-9月 |
南部 | 10月-隔年3月 | 5月-9月 |
東部 | 6月-9月 | 10月-隔年5月 |
除了看月份之外,施工前一定要養成習慣查氣象預報。現在手機都很方便,可以看未來一週的天氣狀況。特別是夏天的午後雷陣雨來得又快又急,建議早上早點開工,中午前把重要部分做完比較保險。如果遇到颱風季節,更要隨時注意動向,該停工的時候就不要硬撐。
另外分享一個小技巧,如果是做地基或路面工程,可以選在連續幾天晴朗的日子施工。這樣土壤比較乾燥,施工品質會更好。記得施工完要留足夠的時間讓材料固化,通常至少要48小時不碰水效果最好。如果時間真的趕,也可以考慮搭臨時遮雨棚,雖然成本會高一點,但總比下雨毀掉整個工程來得划算。
地幹DIY教學:自己動手鋪設的5個步驟
最近好多台灣朋友都想自己動手鋪地幹,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步驟,自己DIY真係唔難!今次就同大家分享實用嘅鋪設技巧,保證連新手都能輕鬆上手。記住準備好工具同材料,跟住步驟一步一步來,你都可以擁有美觀又耐用嘅地幹。
首先,清潔地面係最重要嘅第一步。用掃把徹底掃走灰塵同雜物,如果有凹凸不平嘅地方,記得用水泥砂漿填平。等地面完全乾燥後,建議鋪一層防潮布,特別係台灣氣候潮濕,咁樣可以防止地幹受潮變形。呢個步驟雖然簡單,但係絕對唔可以偷懶,否則後面鋪好嘅地幹好容易出問題。
步驟 | 所需工具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1. 清潔地面 | 掃把、吸塵器 | 確保無塵無雜物 |
2. 測量規劃 | 捲尺、粉筆 | 預留伸縮縫 |
3. 鋪設防潮層 | 防潮布、剪刀 | 邊緣要重疊5cm |
4. 排列地幹 | 橡膠槌、水平尺 | 從角落開始鋪 |
5. 收邊處理 | 收邊條、鋸子 | 預留熱脹冷縮空間 |
鋪設嘅時候要由房間嘅角落開始,一塊一塊向外擴展。記住每塊地幹之間要留約5mm嘅伸縮縫,特別係台灣夏天炎熱,材料會熱脹冷縮。用橡膠槌輕輕敲打讓地幹緊密接合,但千祈唔好太用力,否則可能會造成損壞。如果遇到要裁切嘅部分,記得先量好尺寸再用鋸子切割,最好戴手套保護雙手。
最後收邊嘅工作都好重要,可以用專用嘅收邊條或者踢腳板來遮蓋邊緣嘅縫隙。選擇顏色嘅時候最好同地幹搭配,咁樣整體視覺效果會更加美觀。完成後記得檢查所有接縫處係咪平整,如果有凸起嘅地方要及時調整,避免日後走路時被絆倒。鋪完之後建議等24小時再開始使用,讓地幹完全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