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好多創作者都在討論「收徒弟」這件事,感覺特別有意思。其實不管是做影片、寫程式還是傳統技藝,找個徒弟來傳承經驗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。我自己也帶過幾個徒弟,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實際經驗給大家參考。
收徒弟前要先想清楚的幾件事:
考量點 | 具體內容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時間投入 | 每週至少要能空出3-5小時指導 | 初期會更耗時 |
教學方式 | 線上一對一、群組教學或實體見面 | 看技能性質 |
篩選標準 | 基本技能門檻、學習態度 | 避免來亂的 |
收費與否 | 免費傳承或收學費 | 看個人規劃 |
記得第一次收徒弟是在做YouTube影片剪輯教學的時候,有個大學生私訊說想學,我本來以為只是隨便問問,沒想到他每週都準時交作業,還會自己找額外的教學影片來看。這種主動學習的態度真的會讓師傅教得很開心,後來他現在自己也變成小有名氣的創作者了。
不過也不是每個徒弟都這麼好帶,遇過最誇張的是收了學費卻永遠找不到人,訊息已讀不回,約好的線上教學時間也放鴿子。後來學乖了,現在收徒弟前都會先約談兩三次,確認雙方頻率對得上才會開始教。畢竟時間寶貴,與其浪費在不上心的人身上,不如把精力留給真正想學的人。
說到教學內容的安排,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「因材施教」。有些人可能連基本軟體操作都不會,就要從最基礎的開始教;有些已經有底子的,就可以直接進階到實戰技巧。我通常會準備三種程度的教學素材,根據徒弟的程度調整進度,這樣才不會讓初學者覺得太難,也不會讓有經驗的人覺得太無聊。
1. 什麼樣的人適合收徒弟?老師傅的真心話
喺台灣嘅傳統行業裡邊,老師傅收徒弟唔係隨便嘅事。我哋成日話「教會徒弟餓死師傅」,但其實真正嘅老師傅都明白,傳承手藝先係最重要嘅。咁究竟咩樣嘅人先適合收徒弟呢?根據我同幾位老師傅傾過嘅經驗,整理出以下重點。
首先,收徒弟嘅人一定要有「分享嘅心態」。有啲師傅技術一流,但係成日驚人偷師,教嘢嘅時候留一手,咁樣嘅心態根本唔適合帶徒弟。真正嘅老師傅會覺得,手藝傳落去先係對行業最大嘅貢獻。其次,要有耐性。徒弟初學階段一定會犯錯,如果師傅動不動就發脾氣,咁只會嚇跑有心學習嘅人。
下面整理咗幾個老師傅認為「適合收徒弟」嘅特質同「唔適合」嘅對比:
適合收徒弟嘅特質 | 唔適合收徒弟嘅特質 |
---|---|
樂意分享技術同經驗 | 成日驚人學晒自己嘅嘢 |
對行業有熱誠同使命感 | 只當徒弟係廉價勞工 |
有耐性同教學方法 | 一見徒弟犯錯就鬧到飛起 |
願意花時間觀察徒弟特性 | 一套方法逼所有人跟足 |
另外,老師傅們都強調,收徒弟唔係單方面嘅事。師傅要識得觀察徒弟嘅品性,如果遇到個懶散或者冇心學嘅人,就算師傅幾有熱誠都係嘥氣。所以好多師傅會先讓準徒弟跟住做幾日嘢,睇下佢嘅態度同悟性再決定。
講到呢度,不得不提台灣傳統師徒制嘅一個特色——師傅同徒弟嘅關係往往超越咗單純嘅技術傳授。好嘅師傅會關心徒弟嘅生活同做人處事,甚至當成自己嘅仔女咁栽培。呢種情感連結,先係讓手藝能夠真正傳承落去嘅關鍵。
2. 收徒弟前該準備什麼?過來人經驗談
最近好多朋友問我「收徒弟前該準備什麼?過來人經驗談」,說真的這問題超重要!以前我也覺得帶徒弟很簡單,結果第一次就手忙腳亂。現在分享幾個超實用的準備清單,讓想當師傅的朋友少走彎路~
首先最重要的是心態調整,很多人以為只要技術好就能教,但其實當師傅更像在當心理輔導員。徒弟可能會有各種狀況:學得慢、沒自信、甚至半途放棄。我自己就遇過一個徒弟前兩週天天哭,後來發現是她家裡給太大壓力。所以建議收徒前先問自己:「有沒有耐心陪對方度過撞牆期?」
再來是教學材料的準備,這部分超多人會忽略!我整理了一個基礎必備清單:
準備項目 | 具體內容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教學大綱 | 分階段的學習目標、時間規劃 | 最好有彈性調整空間 |
範例檔案 | 從簡單到複雜的實作案例 | 附帶常見錯誤解法 |
工具包 | 軟體安裝檔、快捷鍵表、常用資源網站 | 記得測試相容性 |
Q&A紀錄 | 整理過去學員常問問題 | 可以當作隨身小抄 |
另外很重要的是場地跟設備要事先確認。有次我臨時用咖啡廳教課,結果網路超慢,示範到一半整個卡住超尷尬…現在我都會提前測試這些:
– 網路速度是否穩定
– 投影設備或螢幕分享順不順
– 環境噪音會不會干擾(特別是線上教學時)
最後提醒要設定明確的規則,像是:
– 每週固定檢討時間
– 作業繳交期限
– 緊急聯絡方式
這些看似小事,但能避免後續很多溝通誤會。我第一個徒弟就是沒約好回饋時間,變成他半夜傳訊息問問題,我早上起床才看到整個對話串…(笑)
其實收徒弟最感動的不是教會對方技術,而是看到他們從慌張到自信的成長過程。記得我第二個徒弟結業時,把她練習的筆記本送給我,裡面滿滿都是便利貼跟修改痕跡,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暖心~
3. 如何找到好徒弟?資深師傅的尋人秘訣,這問題困擾不少老師傅。在台灣傳統技藝逐漸式微的今天,找到肯學、有心的接班人真的不容易。我採訪了幾位傳承超過30年的老師傅,整理出他們挑徒弟的獨門心法,這些經驗談絕對值得參考。
首先,老師傅們最看重的是「態度」而不是天份。有位做木雕的阿伯說:「現在年輕人太急著想速成,但真正的好功夫都是磨出來的。」他們會特別觀察對方是否耐得住性子,像是讓應徵者先做幾天簡單的打磨工作,看能不能靜下心來完成。以下是幾位師傅的篩選標準對照表:
評估項目 | 傳統工藝師傅重視度 | 現代技術師傅重視度 |
---|---|---|
學習態度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☆ |
手作細心度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☆☆ |
創新能力 | ★★☆☆☆ | ★★★★☆ |
體力耐力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☆☆☆ |
溝通表達 | ★★☆☆☆ | ★★★★☆ |
其次,很多老師傅會用「生活小事」來測試人品。像是有位做傳統燈籠的師傅,會故意在面試時請對方幫忙買午餐,看他找回的零錢是否誠實。還有人會觀察徒弟怎麼對待工作室的貓狗,因為「對動物有耐心的人,通常也比較能吃苦」。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,往往是老師傅們判斷的關鍵。
另外,現在師傅們找徒弟的管道也變多了。除了傳統的熟人介紹,不少老師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作品,吸引對傳統技藝有興趣的年輕人。有位做漆器的老師說:「我在IG發工作過程的影片後,反而遇到幾個真心想學的大學生。」時代在變,找徒弟的方式也要跟著調整,但核心的選人原則還是不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