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竹北的「璞玉田」又成為熱議話題,這片位於新竹高鐵特區周邊的農地,因為政府推動的「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」計畫,讓原本寧靜的田園風光捲入開發爭議。在地農民和環保團體堅持這裡是優良的特定農業區,種出來的稻米品質一流,根本是塊被埋沒的寶地,但開發單位卻認為這塊地位置太好,不拿來發展科技園區太可惜。
說到璞玉田的現況,這邊整理幾個重點給大家參考:
項目 | 現況描述 |
---|---|
地理位置 | 新竹縣竹北市東海段,緊鄰高鐵新竹站,車程5分鐘可達 |
土地面積 | 總計約447公頃,其中特定農業區佔比超過6成 |
主要作物 | 一期稻作、二期雜作,部分區域有機栽培 |
爭議焦點 | 政府擬徵收作為科技園區用地,但遭農民抗議違反《農業發展條例》 |
其實走在璞玉田的產業道路上,兩旁都是綠油油的稻田,秋天時金黃稻浪隨風搖曳的畫面真的很療癒。在地的張伯伯說,他們家族在這耕種超過三代,土壤肥沃到不用施肥就能長出飽滿的稻穗,灌溉水源來自隆恩堰,水質乾淨無污染。現在年輕人可能不知道,這裡生產的「璞玉米」在日治時期還是進貢日本天皇的御用米呢!
不過開發派也有他們的理由,新竹科學園區已經飽和,需要新的產業用地來留住台積電這些科技大廠。縣府提出的計畫書裡寫著要打造「智慧產業聚落」,預估能創造3萬個工作機會。但環保團體翻出空拍圖質疑,明明旁邊還有不少閒置的工業區土地,為什麼非要搶農地?尤其去年通過的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才強調要保護糧食安全,現在卻要徵收良田,根本是自打嘴巴。
最近經過璞玉田附近,會看到田埂上插滿「守護良田」的黃色旗幟,農民們組成的自救會每個週末都會舉辦導覽活動。上個月我去參加時,李阿姨帶大家看她用自然農法栽培的稻田,裡頭還有不少青蛙和蜻蜓,她說這就是最好的生態指標。對比一街之隔的高鐵特區豪宅群,每坪開價破60萬的建案廣告看板,這種反差真的讓人感觸很深。
誰在守護竹北璞玉田?在地農民的真實心聲,這個問題最近在竹北街頭巷尾引起熱議。作為新竹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,璞玉田這片沃土養育了好幾代竹北人,但隨著科技園區擴張和都市發展,農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我們實際走訪田間,聽聽這些每天與土地為伍的人怎麼說。
「這塊田我種了三十幾年,從我阿公那代就開始了。」戴著斗笠的林大哥邊拔草邊說,汗水順著他黝黑的臉龐滑落。像他這樣的農民,璞玉田周邊還有二十幾戶,大多都是五六十歲的長輩,年輕人幾乎看不到了。他們堅持用傳統方式耕作,種出來的稻米和蔬菜特別香甜,但收入卻越來越難維持生計。
農民心聲 | 面臨問題 | 現況數據 |
---|---|---|
林大哥 | 土地徵收壓力 | 每甲地年收入約15萬 |
張阿姨 | 水源不足 | 灌溉用水減少40% |
陳阿伯 | 缺工嚴重 | 平均年齡62歲 |
張阿姨帶我們看她種的高麗菜田,憂心忡忡地說:「以前這邊水溝都有水,現在常常乾的,要抽地下水又怕地層下陷。」她指著遠處正在施工的工地,「那邊以前都是田,現在變成工廠了,我們這些剩下的田就像孤島一樣。」更讓她擔心的是,兒子在園區上班根本不願意接班,這些耕作技術恐怕要失傳了。
陳阿伯的狀況更讓人鼻酸。他一個人管理兩甲多的田地,因為請不到工人,七十幾歲了還得自己下田。「現在年輕人誰要來做這個?太陽曬、收入又不穩定。」但他還是每天清晨四點就起床,巡田水、趕麻雀,把每株稻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照顧。「這片田養活我們家三代人,能守多久就守多久吧。」說到這裡,阿伯的聲音有點哽咽。
什麼時候開始的?璞玉田徵收爭議時間軸整理,這個牽動當地居民心弦的事件其實已經延燒好一陣子了。今天就讓我們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把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整理給大家看,畢竟這種土地徵收的事情總是讓人霧裡看花,我們就用時間軸搭配簡單表格,讓大家一次看懂整件事是怎麼發展的。
說到璞玉田這個地方,原本只是新竹郊區一片安靜的農地,當地農民世代在這裡耕種,過著簡單的生活。但隨著科技園區擴張的計畫浮上檯面,這片土地突然成了各方角力的焦點。從最早期的規劃會議開始,到後來的抗爭行動,整個過程就像連續劇一樣充滿轉折,讓人不勝唏噓。
時間 | 事件內容 |
---|---|
2018年3月 | 新竹縣政府首次提出「璞玉計畫」土地徵收案,規劃作為科學園區擴建用地 |
2019年7月 | 當地居民組成自救會,開始進行小規模陳情抗議 |
2020年11月 | 內政部都委會審查通過徵收案,引發更大規模抗爭 |
2021年4月 | 自救會發動千人包圍縣政府,要求撤回徵收案 |
2022年9月 | 監察院提出調查報告,指出徵收程序有多項瑕疵 |
2023年6月 | 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居民勝訴,撤銷徵收處分 |
2024年12月 | 縣府提出修正後的徵收計畫,縮小徵收範圍 |
2025年5月 | 部分居民接受補償方案搬遷,但仍有近百戶堅持抗爭 |
這幾年來,每次開會協商都像在演八點檔,居民們從一開始的溫和陳情,到後來不得不走上街頭抗爭,甚至還有人為了守護家園在田裡搭帳篷長期駐守。政府單位雖然不斷強調這是為了地方發展,但對這些一輩子務農的老人家來說,土地不只是財產,更是他們生命的根。現在雖然案子還在進行中,但每次開協調會都還是會爆發激烈爭執,讓人看了真的很心疼。
最近好多新竹朋友都在問「璞玉田在哪裡?新竹竹北這片農地的故事」,其實這塊被稱為璞玉計劃區的農地,就藏在竹北市東興路一段跟自強南路交會處附近。這裡原本是種稻米、蔬菜的傳統農田,因為靠近高鐵特區,這十幾年來一直有開發爭議,當地農民跟開發單位的故事可精彩了。
這片農地面積大概有447公頃,橫跨竹北跟芎林兩個鄉鎮,最早是台糖的土地。最有意思的是,雖然政府想開發成科技園區,但這裡的土壤超級肥沃,農民種出來的米特別香Q,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堅持在耕作。我上個月去現場看,金黃色的稻浪跟遠處的高鐵列車形成超強烈對比,完全就是現代與傳統交會的畫面啊!
項目 | 內容 |
---|---|
位置 | 竹北市東興路一段、自強南路周邊 |
面積 | 約447公頃 |
主要作物 | 稻米、蔬菜 |
特色 | 台糖土地、高鐵特區旁、開發爭議區 |
說到璞玉田的爭議,從2004年開始就沒停過。支持開發的人覺得這裡離高鐵這麼近,不發展太可惜;反對的農民則說這塊地種出來的米都得過獎,隨便開發掉太浪費。去年還有大學生跑去幫農民收割,在田裡辦音樂會,現場超熱鬧的。現在你去那邊,還能看到一些農民掛著「守護良田」的布條,他們說這片田養活了好幾代人,不能就這樣消失。
附近居民跟我分享,以前這帶都是灌溉渠道,夏天傍晚常看到白鷺鷥飛來飛去。現在雖然高鐵站周邊越來越熱鬧,但走進璞玉田還是有種時間靜止的感覺。有個阿伯說他每天還是騎腳踏車來巡田水,順便跟隔壁田的老朋友聊天,這種生活方式在竹北已經很少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