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來跟大家聊聊「舉鼎絕臏 注音」這個成語,讀音是「ㄐㄩˇ ㄉㄧㄥˇ ㄐㄩㄝˊ ㄅㄧㄣˋ」,意思是形容人自不量力去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,最後導致失敗。這個成語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,講的是項羽力大無窮,能舉起千斤重的鼎,但最後還是因為過度自信而失敗的故事。現在我們常用來提醒做事要量力而為,別太勉強自己。
說到這個成語,讓我想到現在很多人使用AI工具時也常犯類似的錯誤。比如有人會要求ChatGPT完成超出它能力範圍的任務,或是想用免費API做商業級應用,結果當然是問題一堆。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「舉鼎絕臏」式AI使用情境:
情境 | 問題點 | 建議做法 |
---|---|---|
要求GPT寫複雜程式 | 超出模型理解範圍 | 拆解成小任務分段處理 |
免費API大量調用 | 容易觸發限流 | 付費方案或自建模型 |
中文語境直接套用英文提示詞 | 文化差異導致效果差 | 調整為本地化表述 |
其實現在網路上有很多資源可以幫助我們更聰明地使用AI工具。像是GitHub上就有不少開源項目提供免費API(當然要注意使用限制),也有專門針對中文語境優化的鏡像站。不過要特別提醒,與其追求「無限制使用」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,不如先搞清楚工具的真實能力邊界。
說到中文處理,有些大模型在代碼生成方面確實表現不錯,但還是要看具體應用場景。比如Python可能效果很好,但遇到冷門語言或特殊框架時,就可能出現「舉鼎絕臏」的狀況。建議可以先從簡單任務測試起,慢慢摸清模型的強項和弱點。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「舉鼎絕臏」這個成語,很多人都在問「舉鼎絕臏怎麼唸?注音標示一次看懂」。其實這個成語出自《史記》,用來形容人自不量力、硬要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,結果反而害了自己。今天就來幫大家拆解這個成語的讀音和意思,順便分享幾個容易唸錯的字,保證看完就記得住!
首先來看「舉鼎絕臏」的正確讀音,用注音標示如下:
字詞 | 注音 | 解釋 |
---|---|---|
舉 | ㄐㄩˇ | 抬起、扛起 |
鼎 | ㄉㄧㄥˇ | 古代大型青銅器 |
絕 | ㄐㄩㄝˊ | 斷絕 |
臏 | ㄅㄧㄣˋ | 膝蓋骨 |
特別要注意「臏」這個字,很多人會誤讀成「ㄆㄧㄣˊ」或「ㄅㄧㄣˇ」,其實正確讀音是「ㄅㄧㄣˋ」。這個字在古代是指膝蓋骨,後來也指古代削去膝蓋骨的酷刑。成語中的「絕臏」就是指膝蓋骨斷裂,整個成語生動描繪了硬要舉起大鼎結果弄斷自己膝蓋的場景。
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這個成語的典故。它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,講的是秦武王嬴蕩(沒錯,他真的叫這個名字)喜歡跟人比力氣,結果在舉鼎時不慎被鼎砸斷膝蓋骨,最後傷重而死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人真的不要太逞強啊!現代社會雖然不用舉鼎,但很多人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,比如硬接超出能力的工作,或是打腫臉充胖子,最後都落得「舉鼎絕臏」的下場。
順帶一提,台灣人常會把「臏」和「殯」搞混,雖然兩個字讀音相同,但意思差很多。「殯」是指喪事相關的儀式,像是「殯儀館」;而「臏」除了指膝蓋骨外,也是戰國時代軍事家孫臏的名字。下次看到這兩個字可別再搞錯啦!
最近在臉書社團看到有人在問「成語舉鼎絕臏的注音到底是什麼?」,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不少人。畢竟這個成語比較冷門,平常不太會用到,但考試或寫作時突然要用到就會卡住。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清楚,順便分享一些容易念錯的成語發音小知識。
先說結論,「舉鼎絕臏」的正確注音是「ㄐㄩˇ ㄉㄧㄥˇ ㄐㄩㄝˊ ㄅㄧㄣˋ」。這個成語出自《史記》,意思是形容力氣大到能把鼎舉起來,卻因為用力過猛把膝蓋骨都弄斷了,引申為做事不知量力而導致失敗。特別要注意「臏」這個字,很多人會誤念成「ㄆㄧㄣˊ」,其實正確讀音是「ㄅㄧㄣˋ」,跟「殯」同音。
下面整理幾個容易念錯的成語注音對照表:
成語 | 常見錯誤念法 | 正確注音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舉鼎絕臏 | ㄐㄩˇ ㄉㄧㄥˇ ㄐㄩㄝˊ ㄆㄧㄣˊ | ㄐㄩˇ ㄉㄧㄥˇ ㄐㄩㄝˊ ㄅㄧㄣˋ | 「臏」指膝蓋骨 |
怙惡不悛 | ㄍㄨˇ ㄜˋ ㄅㄨˋ ㄐㄩㄣˋ | 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 | 「悛」要念ㄑㄩㄢ |
瞠目結舌 | ㄊㄤˊ ㄇㄨˋ ㄐㄧㄝˊ ㄕㄜˊ | ㄔㄥ ㄇㄨˋ ㄐㄧㄝˊ ㄕㄜˊ | 「瞠」念ㄔㄥ不念ㄊㄤˊ |
說到這個成語的用法,其實在現代台灣已經很少人用了,比較常見的是用在形容運動員過度訓練導致受傷,或是企業過度擴張最後倒閉的情況。像前陣子有家連鎖飲料店瘋狂展店,結果資金周轉不靈倒閉,網友就會用「這根本是舉鼎絕臏的最佳寫照」來形容。
另外要提醒的是,這個成語的「絕」字有些人會寫成「決」,雖然發音一樣,但意思完全不同。「絕」是斷絕的意思,而「決」是決定,用錯字整個成語的意思就跑掉了。在寫作時要特別注意,避免鬧笑話。
為什麼舉鼎絕臏這個成語這麼難念?原來跟這些原因有關!
每次看到「舉鼎絕臏」這個成語,是不是都覺得舌頭要打結了?其實這個成語難念不是你的問題,它本來就是個超級拗口的四字組合。首先,「鼎」這個字在現代口語中很少用到,平常我們都說「大鍋子」或「銅鼎」,突然要念「ㄉㄧㄥˇ」真的會卡住。更別說「臏」這個字了,根本是生僻字中的戰鬥機,連注音輸入法都要找半天!
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成語的發音難點分析表:
字詞 | 注音 | 常見錯誤念法 | 難度指數 |
---|---|---|---|
舉 | ㄐㄩˇ | ㄐㄩˊ | ★★☆☆☆ |
鼎 | ㄉㄧㄥˇ | ㄉㄧㄥˊ | ★★★★☆ |
絕 | ㄐㄩㄝˊ | ㄐㄩㄝˋ | ★★☆☆☆ |
臏 | ㄅㄧㄣˋ | ㄅㄧㄣˇ | ★★★★★ |
從表格可以看出,「臏」字絕對是最大魔王,很多人連看都沒看過這個字。其實這個字在古代是指膝蓋骨,現代醫學都說「髕骨」了,難怪大家會覺得陌生。而且四個字連在一起念的時候,聲調變化超級劇烈,從三聲跳到二聲又轉四聲,舌頭根本跟不上啊!
說到這個成語的來源,是出自《史記》裡秦武王舉鼎的故事。當時的鼎可不是普通鍋子,而是超級重的青銅器。想想看,要一邊想著歷史典故,一邊念這麼拗口的成語,難度直接翻倍。現在連中文系學生都要練習好幾次才能念順,更別說一般人了。不過話說回來,正是因為難念,反而讓這個成語更有記憶點,至少念過一次就忘不掉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