説話藝術:3招讓同事更愛你 | 這樣説話,人緣立刻變好 | 老闆最愛聽的5種説話方式

說話真係一門藝術,唔係隨便開個口就得。你睇下而家啲人講嘢,有時真係聽到頭都大,明明係同一件事,有人講到令人如沐春風,有人就講到火都嚟。好似我哋成日見到嘅客服對話,同樣係解釋「T-Mobile鎖機問題」,專業嘅會慢慢解釋點解要解鎖、要等幾耐,但係冇技巧嘅就直接拋句「公司規定」就算,聽完真係會嬲到想轉台。

講嘢最緊要係掌握「時機」同「語氣」,呢個真係要練好耐。好似下面呢個表,就列出咗幾個常見情境同點樣應對先至最啱:

情境 錯誤講法 藝術講法
解釋合約問題 「你自己睇條款啦」 「等我同你逐點講清楚」
拒絕無理要求 「冇可能!」 「我哋可以考慮其他方案」
傳達壞消息 「你部機整唔到」 「雖然修復有困難,但…」

最近睇到個Honda車主論壇都幾有意思,有人新買Passport Trailsport就遇到軟件問題,原本好焦慮咁發文,但係識講嘢嘅版友唔會直接話「你大驚小怪」,反而會分享自己當初新車都要適應期,再慢慢教點處理。呢種講嘢方式就真係高手,將負面情緒轉化成解決問題嘅動力。

我成日觀察到,就算講技術嘢都可以好有人情味。好似討論T-Mobile兩款5G路由器邊個好,與其淨係比較數據,不如話「如果你成日打機就用Sagemcom,追劇多就Nokia穩定啲」。加多句「我用過都覺得…」即刻親切好多,呢啲就係說話藝術嘅精髓——將冷冰冰嘅資訊變成有溫度嘅建議。

說話是一門藝術

為什麼説話方式會影響人際關係?台灣人必學的溝通技巧,其實就藏在我們日常對話的小細節裡。在台灣這個講究人情味的社會,説話的語氣、用詞甚至停頓的時間,都會讓對方產生不同的感受。你可能遇過那種「明明是好意,但講出來就讓人火大」的情況,或是有些人明明沒說什麼特別的話,卻總能讓人覺得舒服,這就是溝通技巧的差異。

先來看看台灣人最常踩到的溝通地雷。很多人以為「我講的都是事實啊」,但忽略了對方接收時的感受。比如同事遲到,與其直接說「你又遲到,很沒責任感」,不如用「最近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?需要幫忙嗎?」這種表達方式,既能傳達關心,也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建議。台灣人特別重視「給面子」,就算要指出問題,也要記得包裝一下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台灣職場和生活中常見的溝通對比:

情境 直接說法(易引發衝突) 台灣人愛用的婉轉說法
拒絕邀約 「我不想去」 「那天剛好有事情,下次一定!」
給建議 「你這樣做不對」 「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更好喔~」
表達不滿 「你每次都這樣」 「我們是不是可以討論一下這個狀況?」

台灣人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很愛用語助詞來軟化語氣。簡單加個「啦」、「喔」、「捏」在句尾,整個感覺就親切很多。比如「快點」變成「快點啦~」,或是「不行」說成「這樣可能不太行喔」,都是讓對話更順的小技巧。這些細微的變化,其實都反映了台灣文化中注重和諧、避免直接衝突的特質。

另外,台灣人在溝通時很注重「聆聽」的藝術。不是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,而是會先讓對方說完,適時用「嗯嗯」、「然後呢?」這類回應表示你在聽。這種「有溫度的對話」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,自然就容易建立好關係。尤其是在職場上,懂得先傾聽再回應的人,通常人緣都會特別好。

什麼時候該説話?掌握職場黃金溝通時機的秘訣

在辦公室裡,常常遇到「該不該開口」的糾結時刻對吧?講太早怕被嫌多嘴,講太晚又怕錯失機會。其實啊,職場溝通就像煮泡麵一樣,時間抓得準才會好吃!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情境,讓你輕鬆掌握「開金口」的最佳時機。

首先,開會時機超級重要。很多人以為踴躍發言就是積極,但其實要看場合。比如主管在說明重要政策時,千萬別急著插話,等對方講完再提出疑問或建議,這樣既顯得尊重又能展現思考深度。如果是腦力激盪會議,就要把握前15分鐘的黃金時段,這時候大家的創意最活躍,你的點子容易被採納。

情境 最佳開口時機 注意事項
例行會議 議題討論開始後3-5分鐘 先聽完別人觀點再補充
專案卡關 發現問題當天下午 避免早上緊急會議打亂節奏
同事衝突 雙方冷靜後的隔天 絕對不要在氣頭上當和事佬
要求加薪 季度績效評估前2週 避開公司忙季或財報公布期

再來是日常工作的溝通時機。看到同事做事方法有問題,別馬上指正,等他自己發現困難時再適時給建議,這樣對方會更願意接受。如果是重要郵件,記得避開週一早上和週五下午這兩個「郵件黑洞時段」,選擇週二到週四的上午10點到11點發送,打開率最高喔!

跟主管報告進度也有學問。千萬別等到deadline前一天才說做不完,最好在專案進行到1/3和2/3時主動回報,這樣就算有狀況也有調整空間。如果是突發狀況,記得觀察主管的心情狀態——當他咖啡喝到一半、表情比較放鬆時,就是談棘手問題的好時機啦!

說話是一門藝術

「誰需要學習説話藝術?從學生到主管都適用的表達課」這個問題,其實答案很簡單:每個人都需要!在台灣這個講究人情味的地方,會不會說話直接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和職場表現。不管是學生在課堂報告、求職面試,還是主管帶領團隊、客戶談判,好的表達能力都能讓你事半功倍。今天就用最接地氣的方式,分享幾個台灣人最常遇到的說話情境,讓你輕鬆掌握說話的藝術。

先來看幾個常見的說話困擾,這些都是台灣人在職場和生活中經常碰到的狀況:

情境 常見問題 改善建議
學生報告 內容雜亂無章,聽不懂重點 用「先說結論」開場,搭配3個具體例子
面試自我介紹 太過籠統或過於瑣碎 準備30秒精簡版+2分鐘完整版
主管交代工作 指令模糊,下屬無所適從 用「5W1H」明確說明任務細節
同事意見不合 直接否定對方造成衝突 先說「我理解你的想法」再提出建議

在台灣職場,很多人以為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夠了,但其實「怎麼說」往往比「說什麼」更重要。舉個例子,同樣是要請同事幫忙,有人會說「這個你處理一下」,聽起來就像在命令人;換個說法「不好意思要麻煩你,這個部分你最專業,能不能幫我看一下?」效果就完全不同。這種細微的語氣差異,在注重禮貌的台灣社會特別重要。

說到表達技巧,台灣人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,就是容易把「客氣」變成「模糊」。比如明明想拒絕,卻說「我再考慮看看」;或是明明有意見,卻只說「可能還有其他做法」。這種表達方式雖然避免衝突,但長期下來反而會讓溝通更沒效率。建議可以練習「溫柔但明確」的表達,像是「很感謝你的邀請,但這次時間上真的沒辦法配合」或是「我覺得這個做法很棒,不過如果加上XX可能會更完整」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