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年對台灣來說是個充滿轉變的年代,那時候街頭巷尾開始飄起各種新奇的香味,很多現在我們熟悉的台灣味都是從那個時候慢慢定型。記得老一輩常說,當年經濟起飛,大家口袋有點錢了,開始講究吃,連辦桌菜色都變得澎湃起來。
說到1967年的飲食變化,最有感的就是外省菜和本土味的融合。那時候很多軍眷村的媽媽們把家鄉手藝拿出來討生活,像是現在夜市常見的蔥油餅、牛肉麵,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台灣扎根。我阿嬤就常說,她第一次吃到道地的紅燒牛肉麵就是在1967年的台北西門町,那碗麵的滋味讓她記了一輩子。
1967年流行菜色 | 現在常見變化版 |
---|---|
軍眷村臘肉炒飯 | 台式香腸炒飯 |
山東大滷麵 | 台灣擔擔麵 |
上海菜飯 | 油蔥雞肉飯 |
那年還有一件有趣的事,就是味精(MSG)開始在台灣家庭普及。以前煮菜都要熬高湯,自從有了味精,媽媽們都說煮菜變輕鬆了。雖然現在大家對味精有點顧忌,但不得不說,1967年前後真的是台灣家庭料理的轉捩點,很多「古早味」其實都是那時候的新潮料理呢!
當年的報紙廣告常常看到「新式料理」的宣傳,像是把傳統的蒸魚改成淋上熱油蔥花的做法,就是從香港傳過來的。還有啊,1967年開始有比較多的進口食材,像是冬粉、香菇這些乾貨,讓台灣主婦的菜單變得更多元。我媽常說她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過年,因為可以吃到用新式做法煮的佛跳牆,裡面的干貝、鮑魚都是以前很難吃到的珍貴食材。
1967年台灣發生了哪些重要歷史事件?這一年對台灣來說是個充滿變化的年份,從經濟建設到社會發展都有不少值得記錄的大事。當時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,政府推動許多基礎建設,民間社會也開始活躍起來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。
首先在經濟方面,1967年台灣開始實施第四期經濟建設計劃,重點發展電子、塑膠等輕工業。這一年也是加工出口區快速擴張的時期,高雄加工出口區在當年新增了48家工廠,創造超過2萬個工作機會。同時,政府為了改善交通,開始規劃南北高速公路的前期作業,這條路後來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大動脈。
社會文化方面也有不少重要事件。1967年7月1日,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,這是台灣第一個直轄市,象徵著都市化進程加速。同年在教育領域,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開始興建,這座醫院後來成為台灣最重要的醫學中心之一。另外,台灣電視公司(台視)在這年開播了第一個彩色電視節目,讓民眾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。
時間 | 事件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1967年1月 | 第四期經建計劃啟動 | 奠定台灣輕工業發展基礎 |
1967年7月 | 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 | 加速都市化進程 |
1967年10月 | 台視開播彩色節目 | 提升民眾娛樂生活品質 |
1967年全年 | 高雄加工出口區擴建 | 創造就業機會,帶動經濟成長 |
在國際關係方面,1967年台灣面臨外交上的挑戰。這一年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,對台灣的國際空間造成擠壓。不過台灣仍積極拓展對外關係,與沙烏地阿拉伯簽訂經濟合作協定,確保石油供應穩定。同時,台灣也開始派遣農耕隊到非洲友邦,展開技術合作,這種「以農援外」的模式後來成為台灣外交的特色之一。
1967年香港暴動的起因與影響是什麼?這場發生在香港的社會動盪,其實是當時左派工會與港英政府長期矛盾的一次大爆發。當年5月,新蒲崗一間塑膠廠發生勞資糾紛,左派工會藉機發動大規模示威,後來更演變成放置炸彈、暗殺等恐怖活動,整個香港社會陷入混亂。
這場暴動的發生絕非偶然,背後有幾個重要因素:
主要起因 | 具體情況 |
---|---|
勞資糾紛激化 | 塑膠廠工人罷工遭鎮壓,引發左派不滿 |
文革影響蔓延 | 中國大陸文革思潮波及香港左派組織 |
港英政府高壓 | 殖民政府強硬鎮壓示威,激化對立 |
社會矛盾累積 | 基層民眾對殖民統治長期不滿 |
暴動期間,香港街頭到處都是「同胞勿近」的警告標語,左派分子更在公共場所放置真假難辨的土製炸彈,造成多人死傷。港英政府宣布戒嚴,出動軍警鎮壓,並大規模逮捕左派人士。這場持續近半年的動亂,對香港社會造成深遠影響,包括經濟衰退、移民潮湧現,以及後續港英政府調整管治策略。
當時許多香港市民都記得,街頭隨時可能傳來爆炸聲,報紙天天刊登發現可疑物品的消息。左派組織發起的「三罷」(罷工、罷市、罷課)行動讓整個城市幾乎停擺,商店關門、公交停駛,市面一片蕭條。這場暴動不僅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生態,也讓港英政府開始重視社會福利和民生問題,間接促成後來的麥理浩改革。
1967年全球流行哪些經典歌曲?那年音樂超精彩!
1967年真的是音樂界超重要的一年耶!那時候全球都在聽些什麼歌呢?不只西洋樂壇大爆發,台灣本土也開始有自己的流行音樂風格了。這年剛好是「愛之夏」運動(Summer of Love)最熱的時候,嬉皮文化帶動了一堆超經典的歌曲,到現在都還常常聽到有人在放呢!
先來看幾首當年紅遍全球的西洋金曲,這些歌就算現在聽也完全不會覺得過時喔。The Beatles的《All You Need Is Love》根本就是那個年代的國歌,還有Procol Harum的《A Whiter Shade of Pale》那個前奏一下,整個文青感就出來了。另外像Aretha Franklin的《Respect》也是這年發的,這首歌後來變成女權運動的代表作了。
台灣這邊也很精彩,那時候雖然還是以翻唱西洋歌曲為主,但已經開始有自己的創作了。文夏老師的《黃昏的故鄉》就是這年發行的,還有紀露霞的《孤女的願望》也超紅,這些歌現在聽還是很有味道。那時候的台灣年輕人都在偷偷聽美國的搖滾樂,跟爸媽聽的日本演歌完全不一樣呢!
歌曲名稱 | 演唱者 | 國家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All You Need Is Love | The Beatles | 英國 | 愛之夏運動代表歌曲 |
A Whiter Shade of Pale | Procol Harum | 英國 | 前奏超經典 |
Respect | Aretha Franklin | 美國 | 女權運動代表作 |
黃昏的故鄉 | 文夏 | 台灣 | 台語經典老歌 |
孤女的願望 | 紀露霞 | 台灣 | 反映社會現象的歌曲 |
那年還有很多現在聽來超前衛的實驗性音樂,像The Doors的《Light My Fire》長達7分鐘的版本在電台狂播,Velvet Underground的首張專輯也是這年發的。台灣這邊雖然資訊沒那麼快,但透過美軍電台和走私唱片,還是有不少年輕人接觸到這些新潮的音樂。說真的,1967年的音樂場景比現在還要多元有趣,各種風格都在這一年大爆發,難怪會被稱為搖滾樂的黃金年代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