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出生率大公開!驚人數據看這裡 | 台灣1980出生率揭秘 當年超多龍寶寶 | 1980年出生率變化 影響現在社會結構

1980年嘅出生率真係一個值得探討嘅話題,當年台灣仲處於經濟起飛階段,社會結構同而家好唔同。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1980年台灣嘅粗出生率約莫係23.5‰,即係每千人中就有23.5個新生嬰兒,呢個數字比起而家真係高好多。當時社會普遍仲係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嘅觀念,加上經濟環境改善,生小朋友嘅意願自然高啲。

講到1980年代嘅生育狀況,可以睇下呢個簡單比較表格:

年份 粗出生率(‰) 出生人數
1980 23.5 約41萬
1990 16.5 約33萬
2000 13.8 約30萬
2010 7.2 約16萬
2020 6.0 約14萬

從表格可以清楚睇到,過去40年台灣嘅出生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。1980年嘅出生人數仲有成41萬左右,但係到咗2020年已經跌到得返14萬。呢個變化反映咗社會經濟結構嘅轉變,包括女性教育程度提高、結婚年齡推遲、養育成本增加等因素。特別係1980年代後期開始,台灣工業化程度加深,都市化速度加快,越來越多人搬去城市生活,連帶影響生育意願。

值得一提嘅係,1980年出生嘅小朋友,而家已經45歲左右,佢哋正係社會中堅份子。呢個世代經歷過台灣經濟最輝煌嘅時期,亦見證咗後來生育率暴跌嘅過程。當年佢哋嘅父母可能仲有4-5個兄弟姊妹,但係到咗佢哋自己生小朋友嘅時候,好多都只生1-2個。呢種轉變唔單止影響家庭結構,對整個社會嘅人口老化問題都有深遠影響。

如果睇返國際比較,1980年台灣嘅出生率同日本、韓國差唔多,但係之後嘅發展就好唔同。日本嘅出生率下跌速度比台灣更快,而韓國近年嘅出生率甚至跌到全球最低。反觀台灣,雖然出生率持續下降,但幅度相對溫和。呢個現象可能同台灣社會保留較多傳統家庭觀念有關,不過隨住時間推移,呢個優勢似乎都慢慢消失緊。

1980出生率


1980年台灣出生率到底有多高?數字會説話,那個年代真的是「嬰兒潮」的尾聲,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兩三個小孩起跳。現在回頭看當年的數據,真的會嚇一跳,原來我們的父母輩在那個年代這麼「努力」啊!今天就讓我們用實際數字來看看,1980年的台灣到底有多會生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先來看一組關鍵數據:1980年台灣的粗出生率高達23.4‰,意思是每1000人就有23.4個新生兒。這個數字放到現在根本難以想像,因為2023年的粗出生率只剩不到7‰。更驚人的是,1980年全台新生兒數量達到41.3萬人,比現在多出將近一倍!

年份 粗出生率(‰) 新生兒人數 總生育率
1980 23.4 413,000 2.52
1990 16.6 335,000 1.81
2000 13.8 305,000 1.68
2010 7.2 166,000 0.90
2020 6.5 165,000 1.05

那個年代生小孩真的像在「趕進度」,很多家庭都是「三年抱倆」。1980年的總生育率還有2.52,代表平均每位婦女一生會生2.52個小孩,剛好超過人口替代水準的2.1。這也難怪現在40多歲的人,身邊總是有很多同年齡層的朋友,因為大家都是同個「生產線」出來的啊!

當時的社會環境也跟現在差很多,物價相對低、房價還沒起飛,養小孩的壓力沒現在這麼大。而且那時候雙薪家庭還不普遍,很多媽媽都是專職在家帶小孩,生養孩子對家庭經濟的衝擊比較小。反觀現在,光是想到台北市的房價和幼稚園學費,就讓很多年輕夫妻直接放棄生小孩的念頭了。

為什麼1980年代是台灣最後的嬰兒潮?

講到台灣人口變化,你一定聽過長輩說「我們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生三四個」,但為什麼1980年代是台灣最後的嬰兒潮?這其實跟當時的社會環境、經濟發展有超大關係。那時候台灣剛好處於經濟起飛期,工廠缺工嚴重,很多家庭覺得「多生一個就是多一個勞動力」,加上政府還沒大力推行節育政策,整個社會氛圍就是「生小孩很自然」的感覺。

不過你知道嗎?1980年代出生的小孩,他們的父母輩剛好是戰後嬰兒潮世代(1950-1960年代出生),這批人到了適婚年齡,自然又創造一波生育高峰。但跟爸媽那代不一樣的是,80年代後期開始,越來越多年輕人跑去都市工作,生活壓力變大,養小孩的成本也越來越高,不知不覺大家就越生越少了。


來看看這個簡單的數據比較表:

年代 年平均出生數 社會背景
1950-1960 約40萬人 戰後重建、農業社會
1980-1985 約35萬人 經濟起飛、工業化
1990以後 跌破30萬人 都市化、教育成本攀升

當時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,就是1984年政府開始推行「家庭計畫」,標語「兩個恰恰好」到處都能看到,這跟早期鼓勵生育的政策完全不同。但有趣的是,政策效果沒有馬上顯現,因為很多傳統家庭還是覺得「至少要有個兒子」,所以生育率是慢慢往下降的。另外啊,那時候結婚年齡開始往後延,女性受教育比例提高,工廠女工變多,這些都讓大家對「什麼時候生小孩」有了新的想法。

說到這個,不得不提1980年代的婚嫁習俗。那時候雖然已經不流行媒人婆牽線,但相親還是很常見,而且結婚後通常很快就會懷孕。我阿嬤常說:「我們那個年代,結婚第二年還沒生小孩,鄰居就會開始閒言閒語了。」這種社會壓力也是讓生育率維持在高檔的原因之一。不過隨著時代改變,這種觀念在80後期就慢慢淡掉了。

1980出生率

1980年出生率如何影響現在的中年人口結構,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。1980年代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期,那時候的生育率開始明顯下滑,從早年每個家庭生3-4個小孩,慢慢降到2個以下。這批1980年出生的人現在剛好45歲左右,正是社會的中堅力量,但人數卻比前後世代都少,這就造成了很多有趣的現象。

先來看個簡單的數據比較表:

年份 出生人數 當時生育率 現在年齡
1975年 42萬人 3.1 50歲
1980年 36萬人 2.5 45歲
1985年 31萬人 1.8 40歲

從表格可以清楚看到,1980年出生的人數比前5年少了6萬人,這種斷崖式的下降直接影響到現在職場的中年人力供給。很多企業發現要找45歲左右的中階主管特別難,因為這個年齡層的人就是比前後世代都少。而且這批人現在正面臨同時要照顧年邁父母和養育青少年的”三明治壓力”,社會福利和長照政策的負擔也特別重。

在房地產市場也很明顯,1980世代現在正是買房換屋的主力年齡,但因為人數較少,加上經濟壓力大,導致中古屋市場的流動性不如預期。另外在教育方面,這批人的子女現在多是國高中生,剛好遇到少子化最嚴重的階段,學校招生困難跟這個人口結構變化也有直接關係。這些都是1980年出生率下降帶來的連鎖反應,而且影響層面比我們想像的更廣泛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