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
那些長得像竹子的植物們
每次看到路邊或公園裡像竹子的植物,總會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。它們有著修長的莖幹和節節分明的外觀,卻不一定都是真正的竹子。這些植物其實在台灣很常見,只是我們常常把它們跟真正的竹子搞混了。
說到最常被誤認為竹子的植物,富貴竹絕對是第一名。它其實是龍血樹科的植物,但因為莖幹筆直、葉片細長,擺在辦公室或家裡時,常常被當作小型觀賞竹來養護。富貴竹特別好照顧,就算放在水裡也能活,是很多上班族的最愛。另外還有幸運竹,雖然名字有”竹”字,但它跟竹子完全沒有親戚關係,只是長相相似而已。
戶外常見的蘆葦和香蒲也常常被誤認為是水生竹子。它們喜歡生長在水邊,成片的樣子遠看真的很像竹林。特別是香蒲,它的莖稈直立挺拔,頂端還長著像熱狗一樣的褐色花序,小時候我們都叫它”水蠟燭”,是池塘邊最顯眼的植物之一。
植物名稱 | 科屬 | 特徵 | 常見場所 |
---|---|---|---|
富貴竹 | 龍血樹科 | 莖幹筆直可水培 | 辦公室、居家 |
蘆葦 | 禾本科 | 高大叢生、頂端有穗 | 濕地、河邊 |
香蒲 | 香蒲科 | 莖稈直立頂端褐色花序 | 池塘、沼澤地 |
文竹 | 百合科 | 枝葉纖細似羽毛 | 盆栽、庭園 |
文竹是另一個有趣的例子,它屬於百合科,但細碎的葉片層層疊疊的樣子,遠看就像迷你版的竹林。很多茶藝館喜歡用文竹來佈置,搭配茶席特別有雅緻的氛圍。照顧文竹要注意不能曬太多太陽,它喜歡陰涼的環境,跟真正的竹子喜歡陽光不太一樣。
在台灣的山區,還有一種叫”山棕”的植物,它的幼苗階段長得超像小竹子,要長大後才會慢慢展現出棕櫚科植物的特徵。很多登山客第一次看到時都會誤認,直到發現它不會長高成竹林才恍然大悟。這些植物雖然不是真正的竹子,但都因為相似的外型,在生活中帶給我們不少驚喜和樂趣。
最近在公園散步時,看到一排長得超像竹子的植物,葉子細長、莖幹筆直,但仔細看又覺得哪裡不太一樣。誰知道這些長得像竹子的植物叫什麼名字?原來這種植物在台灣很常見,只是我們常常把它們跟真正的竹子搞混啦!
其實這種植物叫做「莎草」,雖然外表神似竹子,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科屬。莎草的莖是實心的,摸起來比較柔軟,而且開花時會長出像小星星一樣的可愛花朵。在台灣的濕地、河邊或是公園裡都很容易看到它們的身影。下次你看到時,不妨靠近觀察一下,說不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細節喔!
下面整理了幾種常被誤認為竹子的植物,幫大家快速分辨:
植物名稱 | 特徵 | 常見地點 |
---|---|---|
莎草 | 莖實心、柔軟,會開星形小花 | 濕地、河岸 |
蘆葦 | 莖中空,頂端有蓬鬆穗狀花 | 池塘、沼澤 |
富貴竹 | 葉片較寬,常被當觀賞植物 | 花市、居家盆栽 |
箭竹 | 莖細長,台灣原生種竹子 | 中高海拔山區 |
記得有次在陽明山步道,看到一整片的箭竹隨風搖曳,那畫面真的美極了!當地導遊還跟我們分享,早期原住民會用箭竹來製作各種生活用具。這些植物不僅長得像竹子,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和用途,是不是很有趣呢?
在都市裡,我們最常遇到的大概就是莎草了。它們經常被種在公園的水池邊,或是人行道的綠化帶裡。有時候仔細看,會發現它們的莖其實是三角形的,這可是跟圓柱形的竹子最大的不同點之一。而且莎草的生命力超強,就算被踩到或是遇到颱風,過沒多久又會自己站起來,真的很厲害!
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:「什麼時候最適合種植這些竹子般的觀葉植物?」其實啊,這些長得像竹子的觀葉植物像是富貴竹、開運竹或是百合竹,種植時機真的超重要!台灣的天氣濕熱,最適合在春末夏初或是初秋時節種植,這時候溫度不會太極端,植物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。
說到具體時間點,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給大家參考:
植物種類 | 最佳種植月份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富貴竹 | 4-5月、9-10月 | 避免陽光直射,保持土壤濕潤 |
開運竹 | 5-6月、10-11月 | 水培養護要注意換水頻率 |
百合竹 | 3-4月、9月 | 需要較多散射光 |
特別提醒大家,雖然這些植物看起來很強韌,但剛買回來的時候一定要給它們一段適應期。我自己的經驗是,從花市帶回家後先放在陰涼處3-5天,等它們習慣了新環境再換盆或調整位置。夏天正中午的太陽真的太毒了,就算是耐曬的品種也可能會被曬傷,建議放在有遮蔭的陽台或是窗邊。
澆水方面也要特別注意,很多新手會犯的錯誤就是太勤勞澆水。其實這些竹類植物寧可讓土壤稍微乾一點,也不要一直泡在水裡。我通常會用手指戳進土裡約2公分,感覺乾了才澆水。如果是用水耕的方式栽培,記得每週至少要換一次水,不然容易滋生細菌讓根部爛掉。
最近在公園或山區散步時,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植物長得超像竹子,但仔細看又不太一樣?為什麼這些植物長得跟竹子這麼像?專家來解答這個有趣的現象。其實這些「偽竹子」跟真正的竹子是不同科的植物,只是因為生長環境相似,演化出類似的形態特徵,這種現象在植物學上叫做「趨同演化」。
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「偽竹子」跟真竹子的差別:
植物名稱 | 科別 | 特徵差異 | 常見地點 |
---|---|---|---|
莎草 | 莎草科 | 莖稈實心,葉片較柔軟 | 濕地、水邊 |
蘆葦 | 禾本科 | 莖稈中空但有節,花序蓬鬆 | 河岸、沼澤 |
箭竹 | 禾本科(真竹子) | 莖稈明顯分節,葉片狹長 | 中高海拔山區 |
這些植物之所以會長得像竹子,主要是因為它們都適應了相似的生存環境。比如說,中空的莖稈結構可以讓植物在風大的地方不容易折斷,節狀的生長方式則能讓養分輸送更有效率。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多風多雨的環境,這種長相特別吃香,所以不同科的植物就不約而同地演化出類似的外型。
有趣的是,這些「偽竹子」雖然長得像,但開花方式卻大不相同。真正的竹子通常要幾十年才會開一次花,而且開完就死掉了;但像蘆葦這種植物每年都會開花,而且花期很長。下次你在野外看到這些植物時,可以觀察看看它們的花序,這是最容易分辨真假竹子的方法之一。
在台灣低海拔地區,最容易把莎草誤認為竹子,因為它們的莖稈也有明顯的節。但只要你摸一摸就會發現,莎草的莖是實心的,而且比較柔軟,不像竹子那麼硬。另外莎草通常長得比較矮,很少超過2公尺,這點也跟常見的竹子不太一樣。這些小細節都是分辨的小技巧,下次遇到不妨仔細觀察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