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聽過「情緒之輪」這個神奇的工具?它就像一張情緒地圖,幫助我們辨識和理解自己複雜的內心世界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超實用的心理學概念,讓你能更輕鬆掌握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變化。
情緒之輪最早由心理學家普拉奇克提出,他把人類的基本情緒分成8大類,就像彩虹的顏色一樣可以混合出更多細膩的情微。這8種基本情緒分別是:快樂、信任、恐懼、驚訝、悲傷、厭惡、憤怒和期待。這些情緒會互相影響,就像調色盤一樣能調和出各種不同的感受。
基本情緒 | 強度較高 | 強度較低 |
---|---|---|
快樂 | 狂喜 | 寧靜 |
信任 | 崇拜 | 接納 |
恐懼 | 恐怖 | 不安 |
驚訝 | 震驚 | 分心 |
悲傷 | 悲痛 | 憂鬱 |
厭惡 | 憎恨 | 不喜歡 |
憤怒 | 暴怒 | 煩躁 |
期待 | 警覺 | 興趣 |
當我們遇到事情時,情緒往往不是單一出現的。比如被朋友放鴿子,可能先是驚訝,接著感到受傷(信任的對立面),最後變成憤怒。情緒之輪讓我們看清楚這些轉變的過程,就像看天氣預報一樣,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。學會使用情緒之輪後,你會發現自己更能準確說出當下的感受,而不是只會說「心情不好」或「很煩」。
家長們也可以利用情緒之輪來幫助孩子認識情緒。當小朋友鬧脾氣時,與其責罵,不如帶他們看看情緒之輪,問問:「你現在是像憤怒的小火山,還是像被拋棄的小狗狗那樣悲傷?」這樣不僅能讓親子溝通更順暢,還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。情緒沒有好壞之分,每種感受都有它存在的意義,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理解和表達它們。
情緒之輪是什麼?3分鐘帶你搞懂這個神奇工具
最近在心理學圈超紅的「情緒之輪」,根本就是現代人的情緒GPS啊!簡單來說,它就像一個色輪,把我們複雜的情緒分成八大類,再細分成更具體的感受。這個工具最早是由心理學家Robert Plutchik在1980年提出,現在被廣泛運用在心理諮商、自我覺察,甚至是職場溝通上,超級實用!
情緒之輪最厲害的地方,就是幫我們把「我現在很煩」這種模糊的感覺,具體化成「原來我是感到焦慮+挫折」。當你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情緒,就像拿到一把鑰匙,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。而且它用顏色區分情緒強度,紅色系通常是高強度情緒,藍色系就比較平和,超直觀的啦~
核心情緒 | 具體感受舉例 | 顏色代表 |
---|---|---|
快樂 | 興奮、滿足、自豪 | 黃色 |
信任 | 接納、敬佩、親密 | 綠色 |
恐懼 | 焦慮、緊張、驚嚇 | 紫色 |
驚訝 | 震驚、困惑、好奇 | 藍色 |
悲傷 | 孤獨、遺憾、憂鬱 | 灰色 |
厭惡 | 反感、輕蔑、羞愧 | 棕色 |
憤怒 | 煩躁、挫折、怨恨 | 紅色 |
期待 | 樂觀、渴望、警覺 | 橙色 |
實際用起來超簡單,當你感覺情緒來襲時,先停在當下問自己:「我現在最接近輪盤上的哪種情緒?」比如被主管罵了,可能是「憤怒」裡的挫折感,或是「恐懼」裡的焦慮。我自己會把情緒之輪存在手機裡,隨時拿出來對照,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每天的情緒這麼豐富,不是只有開心跟不開心兩種而已。
很多心理師都推薦用情緒之輪寫日記,記錄每天的主要情緒和觸發事件。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情緒模式,像是週一早上特別容易焦慮,或是跟某個人相處總會感到煩躁。這種自我覺察超級重要,因為只有先看懂自己的情緒地圖,才能真正開始管理它們喔!
最近好多人在討論「為什麼心理師都在用情緒之輪?它的真實作用大公開」,其實這個工具在諮商界已經紅很久啦!它就像一張情緒地圖,把我們複雜的內心感受變得超具體。很多台灣人習慣把情緒壓在心底,但用這個輪盤一轉,馬上就能找到自己當下的狀態,連「悶悶的」「煩躁」這種模糊的感覺都能被精準定位。
情緒之輪最厲害的地方在於,它把情緒分成核心情緒和衍生情緒,讓我們不會只停留在「不爽」這種表面描述。比如說,你可能以為自己只是在生氣,但轉動輪盤後發現,其實是「失望」或「被背叛」的感覺藏在下面。這種細膩的分類對心理治療超重要,因為只有找到情緒根源,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
情緒層級 | 常見情緒舉例 | 適用情境 |
---|---|---|
核心情緒 | 快樂、悲傷、恐懼、憤怒 | 重大事件引發的直覺反應 |
衍生情緒 | 焦慮、嫉妒、罪惡感、孤獨 | 日常累積的複雜心理狀態 |
混合情緒 | 又愛又恨、喜憂參半 | 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感受 |
很多台灣個案一開始會覺得「這不就是小孩子玩的轉盤嗎」,但實際用過才發現,連「上班被主管唸」這種日常小事,都能透過情緒之輪發現自己其實是「覺得不被尊重」而不是單純生氣。心理師也說,台灣人普遍不善於表達情緒,這個工具就像翻譯機,把說不出口的感受轉化成具體詞彙,讓諮商過程更順暢。
有些進階版的情緒之輪還會搭配身體感覺提示,比如「胸口緊繃」可能對應焦慮,「胃部下沉」可能是悲傷。這種身心連結的設計特別適合台灣文化,因為我們習慣用身體不適來掩飾心理問題。透過輪盤的引導,個案會慢慢學會區分生理反應和情緒訊號,不再把一切都歸咎於「最近比較累」。
新手如何用情緒之輪認識自己的情緒?簡單5步驟教學
最近發現身邊好多朋友都在聊「情緒之輪」這個工具,說是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。作為一個過來人,我覺得這個方法真的超實用,尤其對剛開始接觸情緒管理的新手來說,簡直就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!今天就來分享我自己實際操作過覺得最有效的5個步驟,讓大家也能輕鬆上手。
首先,你要先找到一個完整的情緒之輪圖表(網路上隨便搜都有)。這個輪盤通常會把情緒分成幾個大類,然後再細分成更具體的感受。我建議可以印出來貼在隨手可得的地方,或是存到手機裡隨時查看。記得要選那種分類清楚、顏色區分明顯的版本,這樣後續使用起來會更直覺。我自己最常用的是下面這個分類方式:
核心情緒 | 衍生情緒舉例 |
---|---|
快樂 | 興奮、滿足、感恩 |
悲傷 | 孤獨、遺憾、沮喪 |
憤怒 | 煩躁、惱火、暴怒 |
恐懼 | 焦慮、緊張、不安 |
第二步就是要養成「暫停一下」的習慣。每當你感覺到情緒波動時,先不要急著反應,停下來問自己:「我現在到底是什麼感覺?」這個步驟剛開始可能會有點不習慣,但練習幾次後就會越來越順。我通常會搭配深呼吸來幫助自己冷靜,有時候甚至會設定手機提醒,每隔幾小時就檢查一下自己的情緒狀態。
接下來就要拿出情緒之輪來對照了。這時候不要太糾結學術上的精準分類,重點是找到最接近你當下感受的詞彙。比如說你覺得胸口悶悶的,可能是「焦慮」也可能是「壓力」,不用太糾結哪個才正確,選當下覺得最貼切的就好。我發現很多人卡在這關是因為太追求完美,其實情緒本來就是流動的,沒有標準答案啦!
第四步是試著追溯情緒的來源。當你辨識出具體情緒後,可以輕輕問自己:「是什麼事情引發這個感覺?」不用急著找出原因,有時候答案會自然浮現。像我之前有一次莫名煩躁,後來才發現是因為連續加班太累,身體在提醒我需要休息。這個步驟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,不要批判或否定自己的感受。
最後一步是記錄下來。可以用手機備忘錄、筆記本,或是任何你習慣的方式,簡單寫下今天的情緒變化和可能的原因。我個人偏好在睡前花5分鐘做這個動作,久了之後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模式,比如什麼事情特別容易讓你開心或生氣。這個紀錄不用很正式,就像跟朋友聊天那樣隨意寫就好,重點是養成習慣。